4.战争区域由平原发展到山地和江河水乡地带。
5.步战代替车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,车兵之外又有步兵、骑兵和水兵。
6.文武分职,并产生了凭兵符发兵和奖励军功等制度。
7.军政一体化的国家体制转变为以国君为中心的高度集权化军事体制。
兵书
三代(夏、商、西周)时,文字的普遍使用和战争经验的积累,是军事思想产生最原初的客观条件。甲骨金文及早期典籍(如《尚书》、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)对军事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探讨,专门性的军事典籍如《军政》等更是为传统兵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及至秦汉,兵学的发展开始重视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,并趋向于理论的整合,也出现了兵书整理和兵学流派分类。《汉书·艺文志·兵书略》更是以汉成帝时期的整理成果为基础,对中国兵书进行了大规模的著录和分类。它共分为兵权谋家、兵形势家、兵阴阳家、兵技巧家4大类,这基本上构架了兵学的理论范畴与层次,规范了兵学发展的方向。除了名垂千古的《孙子兵法》之外,还有一些兵书如彗星划过,在久远的时空有过耀目的划痕。它们是中华军事文化的结晶,整个中华文明史也自有它们的地位。
这时秦军已抵滑国境内,值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国贩牛,他判定秦师将袭郑,决定作出点牺牲以求挽救郑国。于是他牵12头牛假托奉郑君之命,犒劳秦军。孟明视等3帅不知是假,还以为郑国已知道秦军来袭的消息并作好了防范准备,他们怕攻郑攻不下来,围困郑国又没有长期的补充资源,遂放弃伐郑计划,灭了滑国后撤军回秦。